Krita 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1998 年的 Linux Kongress 會議。當時 Matthias Ettrich(KDE 創辦人)打算示範一下於一套現有的軟體之上套上一個以 Qt 編寫的圖形使用者介面是多麽容易,而他選用了 GIMP 作為示範。雖然他作出的改動從來都未曾公開,但還是引發了 GIMP 用戶社群的爭議。
眼看大家似乎沒有合作的空間,KDE 的開發人員決定自行開發一套圖像編輯軟體。起初的開發工作圍繞著 KOffice 套裝內一個稱為 “KImage” 的程式,由 Michael Koch 提出,並起了 “KImageShop” 這個名稱。這就是 Krita 的起點。
於 1999 年 5 月 31 日,Matthias Elter 發出了一封電郵,”KImageShop” 專案正式展開。當時的想法是製作一個呼叫 ImageMagick 的圖形介面外殼的應用程式。這個程式將會是基於 CORBA 架構,使用獨立處理程序運行外掛程式,並且兼容 GIMP 外掛程式。(GIMP 外掛程式同樣是使用獨立處理程序,不過並不是基於 CORBA 架構。)
很可惜,”KImageShop” 這個名稱不符合德國商標法。KImageShop 首先更名為 Krayon,後來又因為侵犯商標而於 2002 年再度更名為現稱 “Krita”。
起初的開發步伐非常緩慢。不過自 2003 年開始,開發速度大幅增長,以至 2004 年跟隨 KOffice 1.4 發佈首個正式版本。於 2005 年,Krita 加入了 CMYK、Lab、YbCr 和 XYZ 色彩空間,以及高位元色彩深度的支援,並且能夠支援 OpenGL 圖形加速。
在 2004 年到 2009 年之間,Krita 主要的發展方向是與 Photoshop 或者 GIMP 相似的一般性圖像處理軟體。於 2009 年,Krita 開始將開發重點轉移到數位繪畫。Krita 社群立志要將 Krita 發展為市場上最佳的繪圖軟體,給漫畫家、插畫家以及概念藝術家使用。
由 2009 年開始,除了參與 Google Summer of Code,Krita 亦開始以學生兼職的形式資助社群成員進行 Krita 的開發工作。結果,Krita 的穩定性和效能得到了顯著提升。
於 2012 年,Krita 社群成立了 Krita 基金會,以更進一步支援 Krita 的開發工作。
Cyrille 與 Boudewijn – 2008 年
攝影:Alexandre Prokoud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