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歷史

Krita 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1998 年的 Linux Kongress 會議。當時 Matthias Ettrich(KDE 創辦人)打算示範一下於一套現有的軟體之上套上一個以 Qt 編寫的圖形使用者介面是多麽容易,而他選用了 GIMP 作為示範。雖然他作出的改動從來都未曾公開,但還是引發了 GIMP 用戶社群的爭議。

眼看大家似乎沒有合作的空間,KDE 的開發者決定自行開發一套圖像編輯軟體。起初的開發工作圍繞著 KOffice 套裝內一個稱為「KImage」的程式,由 Michael Koch 提出,並起了「KImageShop」這個名稱。這就是 Krita 的起點。

於 1999 年 5 月 31 日,Matthias Elter 發出了一封電郵,「KImageShop」專案正式展開。當時的想法是製作一個呼叫 ImageMagick 的圖形介面殼層的應用程式。這個程式將會是基於 CORBA 架構,使用獨立處理程序運行外掛程式,並且兼容 GIMP 外掛程式。(GIMP 外掛程式同樣是使用獨立處理程序,不過並不是基於 CORBA 架構。)

很可惜,「KImageShop」這個名稱抵觸了德國商標法。KImageShop 首先更名為 Krayon,後來又因為侵犯商標而於 2002 年再度更名為現稱「Krita」。

起初的開發步伐非常緩慢。不過自 2003 年開始,開發速度大幅增長,以至 2004 年跟隨 KOffice 1.4 發佈首個正式版本。於 2005 年,Krita 加入了 CMYK、Lab、YbCr 和 XYZ 色彩空間,以及高位元色彩深度的支援,並且能夠支援 OpenGL 圖形加速。

在 2004 年到 2009 年之間,Krita 主要的發展方向是與 Photoshop 或者 GIMP 相似的一般性圖像處理軟體。於 2009 年,Krita 開始將開發重點轉移到數位繪畫。Krita 社群立志要將 Krita 發展為市場上最佳的繪圖軟體,給漫畫家、插畫家以及概念藝術家使用。

由 2009 年開始,除了參與 Google Summer of Code,Krita 亦開始以學生兼職的形式資助社群成員進行 Krita 的開發工作。結果,Krita 的穩定性和效能得到了顯著提升。

於 2012 年,Krita 社群成立了 Krita 基金會,以更進一步支援 Krita 的開發工作。

Cyrille 與 Boudewijn - 2008 年

攝影:Alexandre Prokoudine